AG真人国际为什么说财富管理是一项认知门槛低但专业门槛又很高的工作?我以为,这是好事。上至监管,下至从业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财富管理行业在链接“资产”和“人”之间的重要性,这种热度必然会推动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在“财富管理”热度越来越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赛道中,鱼龙混杂。不少根本没干过财富管理的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专家”,让这个行业充斥了太多浮躁的气息。
就好比现在的“家族办公室”,一帮没有服务超高净值用户经验的人就想另起炉灶干家办?请问你懂客户的需求么?
这就是当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真实样貌。行至此刻,大家都明白“买买买”的旧生态绝不是中国财富管理的真正未来,但中国式财富管理具体该怎么做,却鲜有人知,更少有人去躬身入局。
更可怕的是,不少人都觉得财富管理很简单,许多没干过财富管理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专家,看了一些书,找到几个复杂的名词,就敢指点江山了。
可只有你深度入局后才会明白,那些和个人客户打交道的、天天围绕着几万、几十万产品销售的财富管理工作真的并不简单。
今天,我试着总结一些过去十几年中经历的财富管理细节,向大家展示下,为什么说财富管理是一项认知门槛很低,但专业门槛又很高的工作!
作为一个曾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老财富管理从业者,我最大的感受是,按照常识去推演的许多逻辑和想法,往往在财富管理的实践中都不怎么靠谱。
记得在2006年刚刚工作的时候,关于“要不要卖银行理财”这个话题,国内的商业银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派系。
一边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理财派,拼命销售银行理财,另一边则是对存款视若珍宝的传统派,不到万不得已不卖理财产品。为啥?因为客户把存款放在银行账户上,银行赚得最多(存贷息差高于理财的中间业务收入)。
非常有意思的是,过去十几年,努力卖理财产品的招商银行,从来不发愁零售存款的增长。拼命把存款转化成理财、基金和保险,结果却是存款越来越多?
相反的,那些“存款派”的商业银行,却总在季末、年末陷入了存款增长乏力的困境,以至于还要花费不菲的费用去“拉存款”!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金庸先生笔下《天龙八部》“珍珑棋局”相提并论的真实案例,也是财富管理反常识的最佳例证。
在书中,虚竹一意救人,无心之下的一步棋却堵死了自己的去路,但谁成想,被吃掉的棋子却让自己有了新的转圜空间,最终破解了棋局。
招商银行的故事也是如此,把客户的存款转化成对客户更有利的理财产品,表面上损失了存款以及由此派生的存贷息差,但客户却养成了来招行买理财的习惯,从其他银行转来更多的资金到招行AG真人国际,反而带动了招行理财销售和AUM的大幅增长。
更出人意料的是,每次理财产品到期后所短暂沉淀的活期存款(往往就是2-3天的时间),却极大的补充了招行的活期存款!以至于到现在,招行依然是所有境内上市银行中负债成本最低的(活期存款的利率远低于定期存款)!
但这种近似于围棋中“倒脱靴”的手法,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展业方式,又有多少商业银行敢去尝试呢?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只有建立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视角去完善自己的产品线、营销体系和考核体系,才能真正获取客户的信任。
但问题是,所有财富管理机构的“常识”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的,以至于他们看到的每一个客户需求,都带来非常明显的“反常识”商业逻辑。
这大概就是财富管理最困难的地方,许多金融机构喊“财富管理转型”的口号非常响亮,但股东和管理层囿于“自己的常识”,难以做出“颠覆式”破坏,使得许多美好的战略设想,都只停留在一纸文件上。
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过去几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金融机构领导,他们自信满满的告诉我,我们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亦或是投资银行方面)很有优势,行业排名非常靠前,我们内部联动一下,相互转介,相互加持,干掉招商银行绝不是问题!
这似乎看起来非常符合“金融机构的商业逻辑”,内部联动、一鱼多吃,拓客成本很低,但这些自信心爆棚的领导却都忽视了财富管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逻辑:“内部合作的成本往往是最高的AG真人国际!”
先不说,强势的投行和资管部门是否有动力与财富管理部门合作,即便公司有整体的安排,这种拉郎配似的非市场化的行为结果通常也是“你不情我不愿”。
更不要说有些机构搞“前店后厂”模式,把财富管理当做了资管唯一的销售出口,导致资管的能力不断钝化,最后投出了巨大损失。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合作,获得的“低成本”却实打实带来了“高损失”。
当然,这个“反常识”的问题站在客户的视角同样非常好理解,客户想要的从来不是内部联动!客户需要的只是你为我提供全市场最优质的服务!
看着那些敢于吹牛的机构和理财师在财富管理市场大杀四方;你苦口婆心劝说客户远离XX,你的努力都感动自己了却依然无果。
那些“顺人性”的总是以最“完美”的形态存在着,要么是理财师许诺的高收益,要么是机构承诺的“稳稳幸福”,在这个浮躁的造富年代下,极大地迎合了投资者急于赚钱的心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了解自己的、依靠规则控制自己的预期、认知和识别那些虚妄的,并日复一日地坚守着一开始的目标。这是财富管理真正的内核。
非常遗憾的是,财富管理中所有的“正确答案”,都同我们的人性完全相左。几千年前德尔菲神庙前的那句“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我们所领悟!
你无法谴责任何人,因为在财富管理这项事业上,即便是那些看似有严谨规则的机构,从来不会表现得比个人更好。
回到现实,又有多少财富管理机构的股东和管理层愿意为一个十年后甚至到时候自己已经不在其位的事业而投入?
2007年是中国私人银行乃至高端财富管理的元年,但在2007年后的5年AG真人国际,当年那些私行的领军人物,又有多少还在其位?
更迭的企业战略和未知的人事安排,让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都想明白了,额泽而渔、活在当下,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境内,越来越多的机构都想转型财富管理,但从抗拒人性的视角看,传统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如果无法上升到“道”(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层面,它就无法得到稳定的支持,自然也无法穿越“领导们”的任职周期,我们也无法在十年后看到那株茁壮的参天大树。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道理我们都懂,但问题是,“用爱发电”的业务模式从来不能长久。
“因您而变”、“祝您家业长青是我们的分内事”,即便我离开招商银行已经很久,这些口号依然朗朗上口。我们在谈及招商银行的成功时,总是忽视它在“道”这个层面的努力,但现在看看,这些“形而上”的内容,是不是也是十多年锻造出零售之王的一个重要力量呢?
最近一位好朋友总是找我吐槽,我俩曾经在不同时间段下共事于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都算是在巨人肩膀上见过世面的了。
面试各色持证会员,遴选其中有财富管理经验的、懂财富管理业务的人加入其中,一起撰写一份深度报告,是她现在“课余”的主要工作。
“你知道嘛?我今天面试了一个曾经在XX证券和XX信托工作过的人,他说自己很懂财富管理,非要在这个项目组担任专家的角色,我就让他随便讲讲对财富管理的理解,结果发现这人一点不懂财富管理!”
“你知道他怎么回答么?他说他之前在证券和信托做业务时候,和财富管理机构有过业务合作,所以他认为自己很懂!”
这个小故事,直接映射出中国财富管理从业者焦躁的心态。面对着非标转标后,百废待兴的财富管理行业,大家却都怀着一种很现实的心态去看待它,口上喊得非常起劲但身体却很实诚,谁都没有耐心去认真研究一下它。
作为一个曾经的从业者,我想说,财富管理这项业务,从来不缺技术含量,无论是基于行为金融研究对于KYC精度的提升,还是运用各种数量化模型做好资产配置去接近客户的真实需求,亦或是通过有纪律的数量化方式熨平客户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收入支出差,在整个金融领域都是非常前沿的实务研究。
而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又存在着太多基于企业治理、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宏大叙事,当你涉足其中你会发现,由此展开的战略规划,更是复杂得惊人。
当然,财富管理行业中最让人难以逾越的就是那些“反常识”和“反人性”的存在,就像前面所讲述的那些故事一样,作为从业者的你,如果我们不能真的站在客户的视角去看问题,即便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你也没有勇气和机会去真的尝试。
这些复杂内涵的聚合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角——财富管理,也许我们本来就对财富管理认知不多,但我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让有幸读到这里的朋友们知道,财富管理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你想走进它,请亲自下场,而不是临渊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