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国际手机厂造车VS车企造手机:蔚来干不了的小米想试试小米SU7上市后引发的热搜不计其数。其中,大部分热搜只是过眼云烟,但某些热搜却有展开分析的价值。
雷军在发布新车的同时,顺便给小米商城带了一波货,他亲自揭晓了大量用车场景下的周边商品,这些实用又时尚的配件,如车载手机支架、手电筒、麦克风、对讲机等等,全部配齐大约要花费5000元。
2020年10月,特斯拉推出了软件付费模式,一下子打开了特斯拉资本估值的想象空间。但目前,这条路似乎走不下去了,不仅特斯拉FSD开通率很低,而且小鹏蔚来、理想、极氪极越等车企的城区智驾软件包的价格也都低得出奇。
可参考:《让智能驾驶的价格降下来,让10万元的车也能用上NOA功能》《自动驾驶的苦日子AG真人国际(中国)官方网站AG真人国际(中国)官方网站,换不来高端纯电的好日子》
相比第一个方向,车机互联的布局者不多。车企中,最知名的是,蔚来高调推出NIO Phone,此外还有吉利在收购魅族后,也试图将旗下的银河E8和魅族21打造成车机互联的典范。而手机厂商中高调进军汽车产业的,只有华为和小米。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手机厂造车VS车企造手机,谁更容易成功?为此,本文将以蔚来和小米这两家公司为例,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一命题。
要展开全篇的分析,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互联网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火箭,毕竟,蔚来和小米都是互联网企业。以此分析是恰当的。
我们拿抖音举例,抖音的产品就是短视频内容。相比公众号文章、长视频等内容形式相比,它更容易让人上瘾AG真人国际(中国)官方网站,更容易获得巨大的流量。
我们还是拿抖音举例,抖音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就是内容电商,让用户在沉迷内容的同时,忍不住想购物,这比淘宝、京东这种“边逛边买”的模式更高效。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蔚来的商业体系极其复杂,又是卖车、又是换电、又是手机,又是NIO屋。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车手互联在蔚来商业体系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即便投入巨额资金,也要实现关键技术自研,相比于特斯拉大规模建设超级工厂,蔚来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上投入巨大,这一点和苹果一样,致力于把用户的体验最大化,在李斌看来,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才能带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所谓反向营销是指,大部分车企是通过对外宣传吸引消费者,但蔚来是通过现有用户裂变来获取新用户。
比如蔚来换电站的墙面被用来打广告。常去蔚来换电站一定是蔚来车主,目的就是对他们打广告,让他们帮蔚来宣传,另一个例子就是NIO屋,采用用户带用户的销售模式,让NIO屋成为朋友聚会的场所,进而完成销售转化。
李斌的野心很大,他试图掌控车主的生活,让车主生活在蔚来构建的生态里,重点是何为“生活在”?意思是,只要你买了蔚来的车,你的生活习惯就会被改变。你可能每一天都要无数次打开蔚来APP,在上面购物、娱乐,并且提供各类订阅服务,让蔚来获得持续的营收,这也是蔚来的盈利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蔚来车主的生活,他可能隔三差五地去换个电,时刻刷着蔚来手机,在蔚来商城购物,甚至周末还带着孩子去NIO屋参加蔚来车主的活动。
没错,现代人的生活怎么能离得开手机呢?所以蔚来必须推出自己的手机,即便大部分人看不懂,也要做。
蔚来的换电模式相当于在电网之外,建立了一个能源蓄水池,因为你换完电就开走了,所以原本漫长的充电过程相当于转嫁给了蔚来来完成。
而蔚来就可以灵活地选择电价更便宜的时段进行充电,这也相当于帮助电网做了一个缓冲,避免了峰值的出现,只要规模起来,蔚来就可以进一步和国家电网谈一个更低的价格。
没错,李斌试图摆脱传统车企“一手交钱一手交车”的商业模式,变成类似互联网产业,通过构建一个生态,让蔚来车主长期贡献现金流。换句话说,蔚来是想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整体搬迁到汽车领域。
那么第一级火箭,也就是高频应用的产品,就是主打换电服务的蔚来汽车,李斌试图用体验极佳的换电模式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汽车产品。
第二级火箭,就是要快速展开一个能够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就是蔚来NIO屋、蔚来商场和蔚来NIO Phone。
第火箭,当流量和商业场景搭建完毕后,完成商业闭环。到这一步,蔚来车主生活在蔚来的生态中,买车、换电、线上购物、线下社交。
没错,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就能读懂蔚来汽车造手机的逻辑了。在蔚来的生态中,汽车是核心,手机不过是一个小补充。
雷军最先搭起的是小米社区,聚集了一批手机的发烧友,然后在社区以互动的方式做出了MIUI操作系统。这个过程的主导者是黎万强,他出过一本现象级的书叫《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小米和别的公司差别在于,老板让员工修改一个东西,两个人是要相互说服的。如果老板要拿领导的权威去压他,他可能就会说那我改吧,但心里不服气。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用户,用户说不舒服,这个员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手机。当时市场上有300多个手机品牌,每个品牌都有几十款手机。但小米仅凭这一款手机就突出重围,小米一代不但总成本很低,还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巨大的流量。
在2011年到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是一个三浪并发的时刻,智能手机大换代、消费升级、网红电商的流量红利。产品的新需求、用户的变化、流量的变化,这三个时代级的红利一起撑起了小米手机。
但小米通过自身电商磨炼出来的粉丝运营能力、大数据能力和高效零售能力,启动小米之家线下运营,发起。很快,小米的线万的坪效,排全球第二。
要知道,汽车的规模效应一旦起势,就是一家公司高利润的来源,能直接让小米公司上一个大台阶,此外,小米汽车也成为继小米电商、小米之家之后小米生态商业闭环的终点。
那么小米和蔚来,双方孰优孰劣?谁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从现象上看,蔚来亏损严重,而小米现金储备充足,小米更成功,但如此简单粗暴的分析显然不能说服人,所以我们必须从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出发,进行合理推演。
火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就是火箭的递推一定是高频打低频,向下兼容,低频仰攻高频没有成功的先例。
比如,抖音主打的短视频是一个非常高频的应用场景,所以它搞直播,毫不费力。相反,主打直播场景的斗鱼平台,要是推短视频,就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短视频比直播高频,它难以作为一个高频应用的一级火箭。再比如,主打高频社交场景的微信生态,推旗下短视频视频号,也是步履维艰,远远比不上抖音。
我们再说得具体一些。你看抖音的第一级火箭就是短视频,它相比公众号文章、长视频等内容形式相比,它更容易让人上瘾,更容易获得巨大的流量。
那么抖音的第火箭,完成商业闭环的内容电商、直播带货、广告投放和游戏分发。就是更低频的场景。
如果按照高频打低频的原理来分析的话,那么小米的第一级火箭——高性价比小米手机就是一个高频产品,毕竟人手一台手机,是没问题的。
而第二级火箭,小米生态中线上线下的零售场景,相比小米手机更低频,能更好地承接住庞大用户的购物场景。
蔚来的第一级火箭——汽车,本身就是一个低频的活动,作为一个代步工具,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比较低的。这也就意味着下一级火箭必须用更为低频的场景来承接。
但你看蔚来的第二级火箭——蔚来NIO屋、蔚来商场、蔚来NIO Phone,其使用场景都比汽车更为高频,所以不能作为第一级火箭的承接者。
到了最终的第火箭,逻辑就变得更为混乱,买车、换电、线上购物、线下社交。有的低频、有的高频、有的利润率高、有的利润低,不适合作为第火箭完成闭环。
总结来说,小米造车与蔚来造手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高频打低频,完美地符合火箭理论,从产品到流量再到商业闭环,逻辑非常流畅。而后者是低频打高频,就像主打直播的斗鱼平台推短视频一样,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它不符合火箭理论。
我们一般把互联网公司分成三种,这个分类跟公司规模的大小关系不大,而跟它的成长机制密切相关:第一种叫盆景型公司,第二种叫植树造林型公司,第三种叫热带雨林型公司。
表面上看,盆景很小,热带雨林很大,但这都不是它们的根本差别。根本差别是,盆景必须不断地往里输入资源,才能够成长,一旦你停止浇水、施肥,它马上就枯萎了。
有一些公司无论规模如何,它们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同,因素叠加形成的结果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可能等于30,甚至等于300。我们把这类公司叫热带雨林型公司。
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植树造林型公司,表面上它是露天生长的,跟热带雨林有一定相似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它有一种自我生长机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你又需要不断地给它输入资源。什么时候能够变成一种自组织、自管理、自修复、自净化的热带雨林状态呢?还要看具体情况。
手机厂小米造车与车企蔚来造手机,看起来差不多,但究其本质,我们发现这其中有天壤之别。从火箭的原理出发,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小米是热带雨林型公司,而蔚来还停留在盆景型公司的阶段,前者依靠自身能够造血,而后者只能不断地依靠融资。
而小米造车的成功,不过是小米整个生态进展到第火箭的自然结果,这让我想起达·芬奇的自荐信,他在给米兰公爵毛遂自荐,列出了自己的十大才能,然后在结尾处写道:“另外,我还会画画。”